

作者 / 小 刀
编辑 / 朱 婷
运营 / 狮子座
前几天某品牌举办线上直播活动,场面原本挺盛大的,但没想到最出圈的竟然是主持人翁青雅。

作为该场直播的主持人,翁青雅出圈也不是因为业务能力出色,而是因为逻辑混乱、语气僵硬、串词尴尬,甚至连嘉宾朱珠递出来的话都接不明白。短短几分钟的采访视频,看得人脚趾抠出三室一厅。还有网友连夜找出朱珠曾经担任双语主持的视频资料作为对比,纷纷感叹:现在真是什么人都能当主持人了,请把主持人的工作还给主持人!
尽管翁青雅已经发文道歉,朱珠也回复说:“没关系,早就翻儿啦。”但是这场舆论的背后,其实还藏着一个更值得讨论的现象。在流量至上的当下,主持这个职业的可替代性在日益增长。品牌活动、晚会盛典、综艺节目,都宁愿请艺人、网红、品牌代言人上去说两句,也不愿再花钱请一个真正懂控场、懂节奏的专业主持。

而就在上周,芒果秋季招商会上,李维嘉久违回到湖南卫视与何炅相拥而泣,一旁的汪涵也上前抱住他们,三个曾经陪伴观众无数个周末的主持人再次同台,那一幕有点让人鼻酸,也让人猛然意识到,如今的娱乐行业里,主持人这三个字的分量似乎越来越轻了。
我们是时候该问一句,主持人这个职业,还在吗?

主持人的“就业门槛”
如果说过去当主持人是要过“三关”:表达、控场、临场应变,那现在似乎只剩下一关——会说话。因为随着短视频、直播、品牌活动的泛娱乐化,只要能张嘴、敢玩梗,好像就能当主持人。
翁青雅这次的主持翻车,则是彻底把业余主持人的“遮羞布”给扯了下来。直播时,她几乎犯了每一个专业主持人不该犯的错。例如,没有提前做功课,不清楚活动流程;串词既不承上也不启下,现场气氛靠尴尬;说话的情绪与主持节奏完全割裂。不但观众看得替她捏把汗,坐在她对面的嘉宾也只能无奈尬笑着应付场面。
可以说,翁青雅完全不具备主持人素养。那为什么品牌宁愿冒这样的风险,也要请她来做主持呢?答案也不难理解,就是流量为先。在这个连品牌代言都要先看粉丝基数的时代,“懂业务”的主持人,远不如“有话题”的网红更具有吸引力。

综艺发布请剧中演员主持,品牌活动请品牌大使自己上阵,直播间请网红主播兼控场,音乐节请嘉宾边演边串场。主持人从一场活动的支柱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功能角色。甚至在一些典礼上,主办方会直接让嘉宾自己介绍下一个环节,或者干脆用预录VCR代替主持。整个行业似乎都在释放主持人不再重要的信号。
但真的是这样吗?
主持人之所以是一个职业,是因为他们承担着情绪连接与现场秩序的双重功能。一场活动的节奏,不仅靠流程单,还靠主持人对氛围的感知与引导。你让一个流量艺人上台,可能拥有热度,却缺乏把控能力。

过去我们记得何炅的机智、李维嘉的幽默,汪涵的逻辑和优雅,主持魅力是一种思考力的外显。而现在,主持变成纯粹的嘴皮子业务后,语言不再有设计感,表达不再有层次,舞台变成了聊天的地方。短视频平台上的各类主播型主持人,更是让主持人被误读为活跃气氛的人。
最有趣的是,很多品牌方并不是真的不懂主持人的重要性,他们只是认为一个懂控场的主持人也就那样,未必能带热度,但一个自带粉丝基础盘的网红,反而更有可能帮助活动上热搜、引讨论、蹭曝光。哪怕是负面出圈,那也是曝光度的体现。
这时候再回头看翁青雅的主持翻车事件,就会觉得格外讽刺,如今的主持生态俨然变成了快餐化内容,内涵没了,追求的是速效与噱头。

“断层”与“失声”
如果要为主持行业的衰退找一个时间节点,不得不提《快乐大本营》的停播。这档节目的消失,约等于给电视主持的黄金时代彻底画上了句号。
这几年,“快乐家族”只要有同框互动就都能上热搜,他们曾经陪伴无数观众度过周末,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青葱回忆。

当年的湖南卫视是中国主持体系的“造星工厂”。从李湘、何炅、汪涵,到谢娜、维嘉、杜海涛,几乎定义了“主持该长什么样”。何炅代表的是温度,汪涵代表的是智慧,谢娜代表的是活力,他们在各自节目中形成了可辨识的语言风格,也造就了主持人就是节目的灵魂这一行业共识。
而现在,那个体系断了。
2021年《快乐大本营》停播、2022年《天天向上》停播后,观众已经很久没有对哪一位传统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有过深刻印象。哪怕是湖南卫视力捧的新人主持齐思钧,也更多是因为“院人”身份而出名。
与此同时,很多晚会、颁奖礼、盛典活动星光闪耀,越来越多主持工作开始交由艺人担任,比如佟丽娅、王安宇、贺峻霖等都曾主持过大型晚会,不过这些都还算口碑不错的艺人,且他们本身是学习播音相关专业的。综艺的主持则更多是综艺嘉宾内部消化,直播活动的主持更多是交给主播完成。一句话总结,传统主持人的岗位在肉眼可见地锐减。
电视时代,主持人是舞台的中心,但短视频和社交媒体时代,观众直接面对内容本身,不再需要这样一个“桥梁”。主持人原本是节目的筋骨,现在被抽空,只剩皮相。媒介的传播逻辑变了,主持人也就从“稀缺”变成“冗余”。

更令人唏嘘的是,主持行业的青黄不接不仅在平台层面,也在行业教育层面。湖南卫视的黄金主持阵容至今难以传承,地方卫视的主持节目纷纷缩减,连传媒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,也被学生戏称为“毕业即转行”的专业。
很多年轻主持人进入行业后发现,能真正做节目的机会寥寥,大多数人要么去做品牌活动主持,要么进入MCN机构当口播员,有的甚至转型做带货主播。话筒还在,但它不再代表一种职业身份,而只是一件工具。
所以,这也是为什么,每当芒果系老主持再聚,观众会情不自禁怀念那个有温度的时代。看着何炅、维嘉、汪涵相拥而泣,观众不只是感动,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专业主持人的喜爱。

未来,还需要主持人吗?
一个好的主持人,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配角。
不管是品牌发布会还是颁奖典礼,主持人的控场力决定了观众的体验上限。一个冷场能否被化解,一个意外是否能被优雅地衔接,一个嘉宾是否被衬托得得体,这些细节,流量艺人很难做到,但专业的主持人一定手拿把掐。

还记得《我是歌手》第三季总决赛直播现场,第一轮"帮帮唱"环节结束后,歌手孙楠突然举手示意放弃第二轮的"歌王"争夺。全场哗然,导演组瞬间陷入混乱,总导演洪涛"傻了",是主持人,汪涵在短暂沉默后迅速做出反应:“既然我是这个舞台的节目主持人,接下来就由我来掌控。”
然而,主持行业的寒意在这些年蔓延到台前幕后的每一个角落。过去电视台内部有完整的培养链条,助理主持、外场主持、栏目副手、大主持,每一级都有人带、有人教、有人评。如今这些环节全部断裂,新人没舞台,老将无后辈,连行业内的交流机制都变得稀薄。
在这样的环境下,不少主持人不得不选择职业自救。比如,走上多栖之路的梁田、刘烨等芒果系主持人。梁田在离开湖南卫视后开设个人视频号,拍摄生活类内容,并通过参加恋综节目打造出全新个人IP;刘烨则作为小芒电商总经理助理、初曦工作室负责人,实现从台前到幕后的身份转变。

与此同时,资深主持人也在尝试通过内容转型延续职业生命。董卿凭借《朗读者》《故事里的中国》等节目,在央视体系内实现了转型;撒贝宁在《你好,生活》《明星大侦探》中展现出的综艺适应力,让他成为“最后的”全能主持人;汪涵则将重心转向地方文化与纪录片内容,保持语言的厚度与深度。
无论年轻如梁田、刘烨,还是资深如董卿、撒贝宁,他们都没有等行业来拯救自己,而是靠自身的内容输出重新证明专业主持的不可替代性。
还有一些主持人正在网络生态中加速生长。比如,播客、视频播客等媒介的流行,说明观众仍然渴望听一个有逻辑、有温度的说话者。鲁豫等王牌主持人从舞台到耳机,从现场到屏幕,从未消失过,只是换了频道。

而在“跨界”几乎成为娱乐行业默认选项的当下,除了主持人,很多其他岗位的就业机会也在受到挤压。就像最近另一舆论焦点落在王安宇、金晨、大鹏等为《疯狂动物城2》配音上,引发了不少争议,有网友指责有些明星连自己演戏都要配音,竟然还要来抢专业配音演员的工作。
演员、网红、各明星艺人都频繁跨界,大家都想多元发展、身兼多职,但真正能在一个领域做到业务能力精专的人,却越来越少,“专业”这个词反而成了稀缺品。可事实是,无论表演、唱歌,还是主持、配音,这些看似轻松的工作都是极其讲究技术与积累的专业工种,一般人还真不能干得好。
专业的事,就该让专业的人干。比起陪着业务主持人慢慢成长,观众其实更希望看到越来越多有热情、有能力的年轻人仍愿意走进行业磨砺专业度,也希望市场给专业的主持人更多的上台的机会和发挥空间。
图源:微博、豆瓣,侵删图。

